为什么常用菊花表示哀悼之意

 
为什么常用菊花表示哀悼之意

早在东周时期,就已经有关于菊花的记载,例如“九月荣菊”。屈原作为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将自己与菊花相比,他在离骚中形容自己“夕餐秋菊之落英”,并表示宁愿像菊花那样老去,也不愿随着黄叶舞动东风。晋代的陶渊明被誉为真正的菊文化创始人,他与菊花朝夕相伴,以至于住所中到处都是秋菊盛开。他对菊花的理解深入,古往今来无人能比,他的诗句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使菊花成为隐士之花。唐代的孟浩然描述了乡村赏菊的景象,“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”成为了诗人的情感表达。同一时代的黄巢的名句“满城尽带黄金甲”也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。宋代盛行起“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”的重阳节景象。明代的诗人李梦阳的诗句“只今秋色里,忍为菊花来”和清乾隆帝的诗句“枫叶梧青落,霜花堆白菊”都是明清时期菊花文化繁盛的体现。在《红楼梦》中也有很多关于菊花的诗句。从这些典故中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古代诗人对菊花的喜爱。菊花以其凌霜放花、不受西风侵袭的特性,以及“此花开尽更无花”的气度,被赋予了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,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赞赏。

在我国历史上,菊花也象征着吉祥和长寿。菊花开放的时间通常是在九月,而“九”被称为“至数”或“阳数”,取吉祥和长寿的寓意。菊花被称为“寿比南山”,陶渊明的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也进一步体现了这一寓意。

然而,为什么菊花如今成为了葬礼上的花卉,用于悼念逝去的人呢?这主要源自于“西俗东渐”的影响。大约在17世纪末,荷兰人将菊花引入欧洲后,菊花一词出现在了欧洲的词典中。18世纪,菊花传入法国,随后又在19世纪中叶传入拉丁美洲,逐渐传遍全球。在欧洲,菊花被最多地种植在墓地上,因为欧洲的传统文化认为菊花是墓地的花卉,所以在拜访或赠送时,菊花是万万不可携带的。在拉丁美洲,菊花也被称为“妖花”。这说明菊花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。随着西方文化的逐渐渗入,菊花在中国逐渐被赋予了悼念逝去的人的含义,取代了其隐士之花的涵义,成为了众所周知的葬礼花卉。

分享到:
赞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