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古代官名翰林源远流长,可追溯到唐朝。在唐玄宗时期,根据文学侍从中的优秀人才选拔,翰林学士职位应运而生,专门负责处理由皇帝亲自下达的机密文件,如任命宰相、发布讨伐令等重要事务。由于翰林学士参与要务决策,拥有相当大的实权,因此被称为当时的内相。首席翰林学士则被称为承旨。到了北宋时期,翰林学士成为了专职职位。在明代,翰林学士担任翰林院的最高长官,负责管理文翰,并备受皇帝咨询,其实际权力相当于丞相。清代延续了明代的制度,设立了翰林院,主要负责编修国史、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注,传授经史知识,并起草与典礼有关的文件。翰林院的长官称为掌院学士,通常由大臣担任。其下还设有侍读学士、侍讲学士、侍读、侍讲、修撰、编修、检讨和庶吉士等职位,统称为翰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