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1582年,十月份不是简简单单地过了31天,而是缺少了十天。这是因为人们逐渐发现,按照以前使用的儒略历,与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实际周期相比有着微小的差异。地球的环绕周期大约是365.2422天,而儒略历则是按照每四年加一个闰日,即2月29日来计算的,因此每个儒略年实际上是365.25天。
尽管这个差距看似微不足道,只有0.0078天(约11分14秒),但长期以往,这样的误差会逐渐积累。一两年的时间或许还可以容忍,甚至十年或二十年也不会带来太大问题,但是几百年的时间累计下来,就变得非常重要了。事实上,到了13世纪,儒略历已经与实际的天象相差了8天之多,春分日甚至由规定的3月21日变成了3月13日,这与天文学上的规定完全不符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委托一位意大利数学家兼天文学家洛伦佐·阿洛伽塞将儒略历进行改革。他的改革成果被称为格里高利历(也称为公历),并在1582年开始全面实施。
格里高利历采用了一种更精确的闰年规则,减少了每四年加一天的频率,而是将可以被400整除的年份作为闰年。通过这种方式,格里高利历更好地贴近了地球的实际运行情况,使得日期与季节的对应更加准确。
尽管格里高利历的改革得到了很多国家的认可和采用,但并非所有国家都立刻转换过来。一些国家直到18世纪甚至19世纪才全面使用格里高利历。这种历法改革的影响是深远的,不仅解决了儒略历的问题,也为日后的历法发展奠定了基础。